汉末群雄割据,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互相攻伐之后。北方只剩下曹操和袁绍这两个最强大的两个势力。为了争斗北方霸权,袁绍和曹操必有一战,谁赢了谁就有了一统北方的契机。官渡之战是决定北方统治权的关键一战,袁绍和曹操都是全力以赴。袁绍的实力是明显强于曹操的,但袁绍却犯了很多错误,把胜利拱手让给了曹操。最终,袁绍在失败的痛苦中溘然长逝,曹操成为为北方霸主。
在一般认识中,我们一直以为,袁绍在经历官渡失败后,就此一蹶不振,逐步走向败亡。但事实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袁绍凭借家族势力在北方有极高的政治威望与社会基础,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他一统北方四州,坐拥数十万大军,良臣猛将不可胜数,即使是官渡失败后,也仍然拥有翻盘的实力与机会。就在官渡之后,他的老窝冀州发生叛乱,他还毅然出兵平息乱兵。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袁绍依然牢牢掌握对北方四州的控制权。然而,袁绍却是三国里最苦的一个诸侯,理由有三:
首先,袁绍的儿子喜欢窝里斗。袁绍的实力被子侄分割,从而在袁绍死后,袁家势力散之如沙被逐个击破。在古代王朝,统治权的继承直接关乎王朝的危亡,历史上有数不清的雄主圣王在建立王朝后因为在继承权上打马虎眼导致王朝覆灭。但是这样的血的教训并没有警醒袁绍,袁绍有三个儿子,而且个个都是有能力有雄心。 但袁绍却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不想立长子袁谭,而是想立幼子袁尚。如果说袁绍能妥善处理此事,及时削弱其他两个儿子的实力为袁尚铺平道路那倒也没问题。可袁绍从未明确表示要立谁为世子,也没有刻意压制谁,这就为后来的祸患埋下了祸根。在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外加一个侄子争权夺利,袁家在内耗中走向衰亡。
其次,就是袁绍的谋臣太自私,都自顾自。要说袁绍手下也是能人济济,但一个个都有些性格缺陷,结果全作用在袁绍的大业上。就比如审配,因为缺乏人情味,不讲情面,非要处置许攸。当时还是在打官渡之战,结果许攸气不过就投奔了曹操,直接导致了袁绍的官渡战败。其他人比如郭图太爱争权夺利,而田丰太过脾气秉直……这样的一堆人聚在一块,在大事上老掉链子,袁绍也是很无奈。而袁绍生前没有确定继承人,在他去世之后,这些谋士也纷纷站队,形成各自的利益团体,结果就加速了袁家的败亡。 最后是他的对手曹操实在太强。在袁家诸子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曹操积极的为这场对手的内耗煽风点火。如果曹操此时出手,未免会使得袁家兄弟在外患面前搁置争议一致对外,而曹操选择了继续等待时机。曹操的稳坐干岸让袁家兄弟放松了对南方的警惕而更加激烈的角逐起来,曹操就在等他们一方实力损耗到难以为继的程度,甚至要来请求曹操的帮助时候。然后曹操再出手,把他们一个个击败,最终夺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由此可见,在应对外来竞争的时候,对手的强大与否固然是个重要考虑因素,但是自身的团结奋战才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方法。在战场上输给对手并不可惜,像袁家一样因为内讧被打败才让人遗恨千古。而一个国家,其内部秩序的稳定本身就是国家强大的保证,是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因为这一问题身死国灭的不在少数,即使没有遭受亡国的悲剧也将面临霸业衰落的困局。历史上的法兰克帝国其继承方式就是兄弟平分,结果盛极一时的法兰克帝国变成了三个王国,再也没有统一。类似于这样也算是幸运,秦帝国的创始人秦始皇迟迟不愿确立继承人,就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在明朝晚期有一次著名的国本之争,什么是国本?国本就是储君。
封建国家稳定传承的根本就是要保证继承人是唯一的强大的皇子,在这个时候,秩序比能力重要,哪怕选出一个昏君也强似诸子夺位。从这里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古人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了,而不是由国君来挑选能力突出的皇子继承皇位。在更多的情况下,血统要比能力更能代表秩序,因为血统是唯一的,而能力的评审是有多个标准的,标准越多越不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