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陈文茜全新哲思文集《愉悦哲学》开出快乐清单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管理员 - 管理勋章

 成长值: 3453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愉悦哲学》   陈文茜 著  中信出版社

  近日,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推出了全新哲思文集《愉悦哲学》(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饱含其活生生的体验和阅历,以及岁月过后的人生思考。

  人生许多终极核心的难题是:“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始终不快乐。”贫困的时候你不快乐,富裕的时候也未必快乐。有工作的时候不快乐,失业当然不快乐。健康的时候不快乐,生病的时候更不快乐。当快节奏的生活、不如意的职场、逃不开的催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混杂在一起变成心头挥之不去的“疲惫感”。  

  直面“快乐”这道难题,始终伴随争议却也一路潇洒前行的陈文茜修炼出一套自己的“愉悦哲学”。

  面对挫折、失败、逆境,该如何自处,才能有力量坦然接受生活的冷酷和不幸?面对成功又会滋生怎样不为人知的不安与惶恐?怎样才能摆脱周遭的目光,拥有不惧“被讨厌”的勇气?

  陈文茜在新书《愉悦哲学》里开出快乐清单,世界大观与生活点滴都自温暖细腻的语言中娓娓道来,丰厚而不失力度。七条关于快乐存折的建议,脱胎于面对逆境的勇气,对世俗名利的淡然和对生命的热爱,邀请每一位打开书的你一起修炼逆境,找回快乐。

  陈文茜是知名媒体人、社会评论家,全亚洲25位“创造趋势人物”之一,被李敖称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主持《文茜大姐大》等多档热播节目,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她横跨台湾的政界、商界与传媒,做过报社主编、唱片公司经理、时事评论员、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她明眸皓齿、文采出众,又特立独行、锋芒毕露。有人说,她是像张爱玲一般的才女;也有人说,她是无法归类的女巫。

  2018年,60岁的陈文茜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一直关注变化的外部世界和变化中的人的陈文茜,在她新出版的《愉悦哲学》一书中,分享了自己对于成功、失败、爱情、痛苦、死亡等重大人生命题的感悟。同理心、友谊、音乐、自由、哲学、巧克力……这是陈文茜开出的愉悦清单。

  本书由吴晓波作序,白岩松、冯仑、潘石屹、赖声川、刘若英联袂推荐。

  吴晓波在推荐序中提及:“最近几年,她的文字作品也在大陆相继出版。这本《愉悦哲学》介绍了一门我们常常忽略的学问:如何在各种处境之下转移痛苦,获得真正的释怀与快乐?文茜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通达之人,她把自己对于成功、失败、爱情、痛苦、死亡等重大人生命题的感悟,分享给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学会这‘两千三百多年来最难修的一门课’”。

  知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陈文茜一直在笔下关注着变化的外部世界和变化中的人,而这一次,她回到了内心。表面上书名叫愉悦哲学,好像是面对顺境,其实是学习如何面对逆境与痛苦。是个体的经验,更该是我们共同的哲学。”

  知名华人戏剧家赖声川认为:“如果快乐是目标,那它必须被个人定义才能去追寻。文茜这本好书带领读者从古希腊一种特殊哲学下手,揭开快乐的秘密。”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认为:“陈文茜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一个很有力量的人,一个很诚实的人,一个很坦率的人。《愉悦哲学》是她的哲思文集,透彻、豁达,充满灵性,值得一读再读。”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认为:“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陈文茜在这本书里把人生大道理用感性细腻的文字娓娓道来,温暖又犀利,忙碌的现代人应该静下来读一读、想一想。”

  代序:给逆境中的你

  谢谢你伤害了我,伤害本来就是人生常态,工作、爱情、亲情、朋友。悄悄告诉你,那些因伤害带来的痛苦,增加了每一个人的见识,让我们成长。无形中它雕塑了我们的生命刻痕,当有一天我们可以微笑地看着这些刻痕且不觉得它痛时,我们已是不同的人了。

  二○○九年底,我在某种心境下,写下了此段文字。它看似超脱,但其实只是做到了“解脱”,我并没有从一场生活逆境中得到多大的智慧。

  二○一○年底,一位朋友遭受所谓“不白之冤”,她是台北市的前副市长,在大选之前,同时遭受党外及党内高层的斗争,后者尤其令她寒心。在此之前,她领着一笔不大不小的公俸,每日睡眠不足五小时,兢兢业业地尽责工作。她从高位跌下来了,辞职,而党内高层及舆论仍未放过她,继续“追杀”。

  她每日夜里电话中向我哭诉,愤恨不平,足不出户,关闭自己。于是我请她至我的山中书房,告诉她这里有几辈子都读不完的书与听不完的音乐,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我告诉她坐下来,就是宁静,并劝她:割掉缠缘吧。但她仍无法安静,心仍不平。

  于是我带着她拜见星云大师。大师听完她的泣诉,没有根据其中事理多做议论,他教导了我们一门宝贵的功课:“逆境哲学”。

  星云法师幼时家境贫困,母亲忍痛含泪把他送进庙里,盼住持收养这个孩子,让他可以存活下来。有日住持赏星云几颗豆子,对于一生未尝美味食物的星云,那是何等的恩赐。孩子跪恩师父,师父告诫:“你虽因贫穷来此,师父盼你此生弘扬佛法。”星云当场答应了师父。

  在扬州的寺庙待了一段时间,师父把年幼的星云带至南京交付给一名大和尚,并告诉星云:“这里才是你习佛的好地方。”师父才刚走,大和尚即开始考问星云:“你为何来此地?”星云答:“我师父叫我来的。”一阵藤条鞭打,大和尚怒斥:“一个习佛的人没有自己的归心,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吗?”接着大和尚又问了第二回:“你为何来此地?”星云想了一会儿,改口答:“我自己想来这里习佛。”大和尚藤条鞭得更大力,骂:“出家人,岂可说谎!”大和尚再三问:“你为何来此地?”星云想第一题答案不对第二题也错,于是沉口气回:“我师父叫我来,我自己也想习佛,因此来了此地。”藤鞭垂落数十下,打得星云痛不欲生,滚落满地,大和尚斥:“如此幼小,竟如此滑头!”

  当日夜里满身是伤的星云,想不透疼爱他的师父为何把他带到如地狱般的大和尚这儿;想起妈妈告别时的眼泪,自己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突然之间,大和尚推门进来,星云吓得跪到地上。大和尚与下午初见面时表情截然不同,满脸慈祥。他带着伤药,先为星云涂伤,接着告诉星云:“孩子,你下午说的,没有一句话是错的。”“我教你的这门功课叫逆境。什么是逆境,就是生命无常;你遇到了困苦、灾难、不平、劫杀、死亡……那都是命运,不因为你做对了什么,就可以逃开;不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接受逆境,才能克服命运,克服它带给你的痛苦。”

  星云大师的教诲,我至今难忘。谁能不迟不早地理解逆境哲学,逐渐对生活的冷酷与不幸坦然接受,谁就是“得道之人”。此生他注定不会痛苦于太多事,也不会过度在意太多人。所以遇见逆境不是不幸,相反,它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在逆境中的体悟,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成长的过程总会跌跌撞撞,我们可以痛,可以悲伤,可以大哭,但别耽溺悲伤太久。冷静时候,不妨想想,这道伤痕,能为我留下什么?

  人生一路上我们听说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因我们太执着相信命运公平,也太执着于自己的得失;我们经常看到“生命无常”四字,却从未真正体会其中的深奥道理。

  人那么有情,那么肯定,那么慷慨,却又对命运那么苛求。人的世界,最缺的是豁达,豁达地与命运相处。走过逆境,学习接受,不只是遗忘;就像走出了隧道,别懊恼或者悔恨。记得命运起伏由不得人,时光也不等人,时光很脆弱,它禁不起你来来回回的辜负。当你遇见黑暗时,请坦然地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然后你会看到光明。如果你一直停留隧道之中,那么逆境给你的黑暗,便没有休止符。但那不是命运对你残酷,而是你选择了残酷;因为是你,让自己停留于黑暗之中。

  逆境有时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面对它的最好方法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对待逆境,你只能淡定以对,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便是你能坦然面对逆境的另一个名字。

  一辈子没有遇见逆境的人,换一种说法,可能不是幸运;所谓“人生胜利组”的人,当他愈到生命尽头,他会活得愈危险。一个人一生都是顺境,他如何接受死亡?接受消逝?接受无我?多半他只能在晚年时,恐惧地活着。

  其实所谓幸与不幸,多半只是别人眼光和自己心中感受的交会,最终定位了你所谓的幸福位置。那种座标,像是导航系统的GPS,位置不过是一个点,幸或不幸,纯粹是当事人的自我定义。从卡夫卡的角度看:我们一生不过是清醒地穿过梦境,每个人只不过是岁月的一个幽灵。如果我们顺利地度过逆境,我们可以把幽灵变得更具象、更坚实:它是“虚空”状态的盔甲,你走得过,逆境便是你生命中的礼物。

  如果说进化史让我们学到什么教训,那就是生命是不会被局限的。走过逆境的你,心已是夏天。比春天、秋天、冬天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更心存感激。即使孤独,也不为寂凉所困。乐于让阳光曝晒,满足于炎热的炙烤,学会了看这个世界,一天一天变美。

  现在每天早晨,我都再一次提醒自己,生命短暂而美好,没时间纠结,没时间计较。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遇上烦心的事情,但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此时所谓快乐,绝非名利或身份;就是信手拈来:给蔬菜,一点点眷恋;给窗户,一点点盼望;给当季的食材,一点点温柔;给平凡的日子,一点点点缀;给不起眼的阳台,一点点花样年华。

  生命前方,本来是无尽的衰老,我们笔直地跌落进去,走向死亡,别无选择。早一点体悟逆境哲学的人,把一切看在眼里,藏在心里,将来回忆时还能寻访当时的记忆,没有遗憾。

  你以为脚踩的地狱,其实是天堂的倒影;而我唇角的皱纹,其实是智慧的积累。

  毕竟人生最终的逆境叫死亡,谁也逃不过。

  《愉悦哲学》精彩摘句

  1。谢谢你伤害了我,伤害本来就是人生常态,工作、爱情、亲情、朋友。悄悄告诉你,那些因伤害带来的痛苦,增加了每一个人的见识,让我们成长。无形中它雕塑了我们的生命刻痕,当有一天我们可以微笑地看着这些刻痕且不觉得它痛时,我们已是不同的人了。

  2。我们需要回到伊壁鸠鲁的时代,学习“愉悦”这门课程。那是现代文明社会,每个人欠修的一门课。

  3。人生许多终极核心的难题是:“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始终不快乐。”人贫困的时候不快乐,富裕的时候也不快乐。有工作的时候不快乐,失业当然不快乐。健康的时候不快乐,生病的时候更不快乐。

  4。有一份幸福的爱情,挺好;一个人的幸福,也好。但没有朋友的人生,代表的是全然的孤独,自我的局限,这样的人不可能快乐。

  5。如果人生你喊苦,而你不是难民、不是乞丐、不是无家可归者,甚至你仍拥有家人、拥有健全的四肢,我想大胆地说:你的痛苦,可能不是来自于痛苦本身。你的痛苦与愤怒,可能一大部分来自你欠缺“同理心”。

  6。接受并理解死亡,会使我们活得更潇洒,更没有负担。你生前是“传奇”也好,是“庸碌”也罢,反正传奇不会再版。每个人一生的结束,都是绝版。

  7。快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赞、自尊、社会认同”。甚至后者愈多,有时候愈失去自我。这一生你不曾“成功”,可能代表你好好地为自己活了一生。如果“成功”,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8。女人到一个年龄,或许最重要的学习是放下对爱情的痴念。放下对他人的期盼,把更多的爱给自己、给更值得的友谊。

  9。请把生活还给自己,给日子喘息的空间,不要着急,试着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尤其不要放弃对周遭景物的眷爱。

  10。人的一生难免历经伤害、挫折、出卖、耻笑……。快乐是短暂的,平庸是日常的,伤心反而是经常的。

  11。 离你最近的地方,其实答案最遥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行是人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门口敲叩,最终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找到心中最深的内殿。

  12。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烦恼,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

  13。年轻人,最纠结的莫过于少了毅力,却拥抱太多烦恼。但事实上,不论未来你做什么,使你不会后悔、不断累积实力的,惟有学习做事脚踏实地、不分大小事皆全力以赴的敬业态度。

  14。“我不想念我自己。”遗忘往日的不堪,放下曾经的痛苦,是一般人在平常日子中最想做到,但也最难达成的心愿。

  15。人到一定岁月,就要开始学会断、舍、离。若没“福气”得阿兹海默症,也要想办法学到“遗忘”的能力。“中年”本来暧昧不明,可以再生,可以求死。别唠叨那些青春往事。某些事,回不去了,但某些事,还会再发生。

  16。挫折是必然,不要让挫折中的沮丧、羞耻感成为恒长的记忆。把它当成长跑选手路途上的栏杆,跨过了是顺利,跌倒了叫经常。

  17。死亡,真的不完全是件悲伤的事;相反地,它可以教导我们许多所谓“向死而生”的智慧。人不一定要等到靠近死亡,接近棺材,才体会生命有限,因而才断了一些没必要的怨念,弥补人生缺憾。人如果可以从年轻时即时时念着死亡,学习死亡,日子会快活很多。

  18。聪明不是锐利、善于生存、懂得尔虞我诈之道;聪明是看懂了生命,并与命运“欣然”共存。

  19。不要活着没事刁难自己。生活不是刁难,而是雕刻。别没事干,一点失恋、小灾小难、父母和你冲突、孩子摔门而去……就以为世界抛弃了你,其实世界压根没离开你,是你虽活着,却选择了离开世界。

  20。时间不会停止,没有回头,遗迹是纪录,叹息是后人,生命在可测与不可测之间,每个人必须选择“自己对幸福的定义”。错过了,是你自己。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9 10:09 , Processed in 1.73918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