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孔子的错误
[打印本页]
作者:
wmhawk
时间:
2015-9-29 12:11
标题:
孔子的错误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827321d0100tx1u.html?vt=4
.
孔子的错误(来自网络)
阅读:8592011-10-09 21:25
标签:杂谈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但是不幸,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如果这种失败仅仅限于个人的尝试,也未尝不可,但是不幸的是,孔子在中国被圣化了二千多年,他的思想言行随着圣化,也就成了千古不变的铁律,成了主流文化与思想意识形态。因此,他个人的失败,逐渐也就演变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的失败。倘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走出这个失败的阴影,也就罢了,古人是不能够为现在的人负责的,但是如果现在的人偏要宣称回到古人某某那里去,则今天的人对这个古人的重新审视便很有必要。这就像山上的一块石头,自然生在山上,关我屁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说这块石头,可以建我家的房子的栋梁,那么,我对这块石头去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就不仅应该,而且简直是十分必要。
.
大凡教育家的成败,有三个标志可供辨认。一是他的教育思想观点。二是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三是他所教育的弟子,也即教育成果。
.
就这三个方面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的核心就是读书当官,凡到他那里去读书的,如果还想干点别的谋生的道道,孔子必要骂他个狗血喷头。像樊须这样不知道深浅就冒然去问孔子种庄稼与种菜这样的事情,是最犯忌的。被孔子骂为“小人”也就不为奇怪了。因为孔子一向主张“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并且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这一点是无须怀疑的,孔子从思想理论到自己一生的实践,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如果说孔子时代除了当官没有别的更好成就事业的途径还可以理解的话,再把这个东西拿到现代社会来就是很不适宜了。换句话说,孔子可以被现代社会兼容的东西实在不多,再把孔子拿出来做膜拜的对象,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可怕,也是十分可怜的。一个不敢面向未来的民族,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希望。
.
就第二点来说,孔子一生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只要交足学费,自“束脩”以上,简直来者不拒。这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是,问题是,收了这么多学生,你教给他们什么,并且怎么教得有个数。不能够只收不教,只等学生上门来问(甚至问了也懒得回答),也就是“不扣不鸣”。就教学内容来说,是教“六艺”让学生学会谋生本领,还是教给学生谋官之术,都要有个说法,显然,教给学生“六艺”,让学生学会谋生的本领,自食其力,是更为现实的,但是,孔子也不知道是为了吸引学生,多收学生,多收点学费,还是为别的,他竟然对学生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就使得跟随他的学生如果当不成官,谋不到官禄,只有在贫病之中饿死一条路了。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正是这样的命运。当然,孔子也身体力行了,也周游列国,四处推销自己,也推销自己的学生,则几乎无一例成功,这就是孔子成为“丧家狗”的重要原因。岂止是思想精神上的家园丧失,就连物质上的家园也没有着落,如果不是晚年有学生意外当了一点小官,才回到家乡曲阜,恐怕一辈子都要客居国外,并且死于异国他乡了。他的学生跟着他实在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孔子既没有系统的思想学问可以教给学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谋生的道道,一点从小用于谋生的“六艺”,自己又看不上眼,说什么“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以学“六艺”为耻,自己学会了,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贫贱,不得已要学了用来谋生的。真是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过得没有人样,也连累了自己的学生。
.
第三再看孔子的弟子。一个教育家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一个学校的魅力与成就,也是要靠学生来表现的。当然,现在人们学习东西的途径很多,影响人成材的因素也很多,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人们寻找老师,追随老师几乎是一辈子的,那时老师的作用远比现代社会要强。因此,孔子的三千弟子的命运也就与孔子的教育直接相关。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命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及教育实践也是密切相关的。颜回作为孔子三千弟子中最得意的学生,是贤者中的贤者,却不幸短命而死,一般情况下,人的寿命是有许多偶然因素的,但是我们从颜回的死因中可以直接找到孔子错误教育的主要原因。用现代医学来看,除了遗传外,一个年轻人过早的短命而死,一是营养不良,体质虚弱;二是疾病,而长期营养不良与疾病又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孔子对颜回的教育直接导致了颜回的“贫而乐”,长期甘心居住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恶劣环境下而无动于衷,就是与孔子的错误教育价值取向有关的。在这样的恶劣的情况下,他仍然鼓励颜回过这样的清贫生活。其结局可想而知,只有“短命而死”了。
.
子路则是孔子的另一得意门生,也是胆子比较大的,却深中孔子关于“礼”的毒害。打仗是多么严肃的事情,掉顶帽子算什么?保命要紧,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被孔子的“礼”教呆了的子路,却要冒死捡帽子,还要端端正正戴好,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被扎成了肉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一个教育家,一生教学生无数,竟然最有出息的就是那个在贫病中短命而死的颜回与为了一顶帽子的尊严而白白送命的子路。他自己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因为一贯主张“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孔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正是这个思想,严重妨碍了他的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终于使得他的学生竟然也没有留下一点点值得后人继承与发扬的思想文化遗产,既没有一篇文章,也没有一本书,更无一项创造与发明,这个教育家当得也实在是太失败了。如果过去的就过去了,从今天开始,面向未来,用开放的心态,去广泛借鉴,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是有希望的,可惜,我们仍然至今仍然走不出孔子的阴影。
有比较才有鉴别。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失败的教育家,自己说了不算,还要拿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比一比,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无论在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实践,教育境界上,特别是教育成就上,都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孔子的“启发式”,是要启发学生认真体会孔子的思想,如果领悟不够到位,就要被孔子痛骂一番,这种启发自然是导致“师道尊严”,也导致权威主义。孔子主张的“思”,也仍然只是与以理解他的“仁”与“礼”为范围,而不是一种真正独立、自由、开放与平等的思考关系。孔子的一来一去,二三个回合的对话,其实是封闭式的虚假对话,因为答案早就完全定在孔子自己心中,甚至他心中的答案也是含糊的、漂浮不定的。自己说不清楚,却又不允许他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相比,苏的对话则完全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平等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才能够真正永远保持探求真理的态度,保持开放的思想智慧。苏格拉底收学生没有孔子多,但是,他始终主动送教上门,也不收学费,因此虽然过得也比较穷,但是苏格拉底的兴趣一不谋官,二不谋财,是真正谋道之人,仰望天空的人。他一生追求的是思维的乐趣,而不是为官的乐趣。他才是一个真正纯粹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智若泉涌,口若悬河,但是,从来不以权威自居。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一代胜过一代的。
.
苏格拉底亲炙弟子柏拉图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他著作等身,在有生之年,其思想学问就通过专门学校代代相传。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更是世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现代科学的各门学科几乎都能够把源头找到亚里斯多德那里去。孔子一生培养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为仕当官,却始终没有遂愿,但是亚里斯多德培养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自己就是一个开疆拓土的人物,是一个能够成就帝业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方法,造就了无数的智者,拥有无数的创造。这一点源于他有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探讨精神,及探索真理的纯粹志趣,为西方文化的自由开放性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一个扼杀创造,人为制造不平等的“始作俑者”。如果不被后人圣化,这点过错也只是他个人的过错,但是一经圣化后就被固定了,而且扩大了,变成了一个民族的悲剧。因此现在再把一个失败的教育家高高地举在自己的头上膜拜,实在是愚蠢之极。
欢迎光临 (https://imap.zazww.com/~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