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宋代江西|中国文学的巨匠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落日余晖下的江西九江,轮船正将河沙运往各地。宋代江西的文学繁荣,河流的作用至关重要。

导语:在两宋的300多年里,江右的名家大师如过江之鲫,创作出无数篇流传千古的诗文。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姜夔、洪迈、文天祥……这些光耀千古的名字,不但是江西文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主角。江西风流的背后,是哪些因素,造就了一个创造力大爆发的巨匠时代?

撰文:萧春雷
摄影:任超


宋代江西文人的地理分布图。
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夏汉宁先生统计整理。
制图:孙长泉

  赣江流过吉安城,江心浮起一块狭长的沙洲,茂林修竹,白鹭翱翔。公元1241年,江万里出守吉州,在洲上筑楼讲学,创白鹭洲书院,聘请名儒欧阳守道为山长。这位江万里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曾在白鹿洞书院求学,最爱办书院,从宰相任上退隐鄱阳,元军攻入时率全家投水殉国,时年78岁。


铅山鹅湖书院倒影,历史上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即发生于此。

  白鹭洲书院如今已改为白鹭洲中学,林木深郁,书声琅琅。洲尾端还保留了云章阁、风月楼,作为书院历史的陈列馆。三层高的风月楼,木楼梯咯吱作响,回廊的雕花隔窗漆成朱红,阳光斜射入幽深的楼板上,尘埃飞舞。顶层魁星阁,正好俯瞰三面江景:城市的高楼远在天际线上,近处惟有绿树、碧水、黄沙。


晨练的老伯大喊着从修水旧城走过浮桥,远处的黄庭坚纪念馆若隐若现。

  书院的成效立竿见影。1256年,书院生徒文天祥高中状元,吉州进士39人,包括谢枋得,占同榜进士的九分之一。1262年,书院生徒刘辰翁、邓剡等48名吉州学子登第。白鹭洲书院名声大振,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事实上,从造就人才的角度看,其成就超过了后者。这时已是南宋末年,大厦将倾。白鹭洲书院正在默默为即将到来的大时代预备人才。


《杨万里诗文全集》雕版,墨黑的木版,苍劲的刀刻,铭记了这位创立了诚斋体的诗人一生的文学成就。

  王象之《舆地纪胜》称:“吉为大邦,文风盛于江右。”拜繁忙的赣江水道所赐,宋代的吉州,与抚州、饶州同为江西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吉州籍的三位文学巨人,恰好站在历史的三处风口浪尖,塑造了宋代文学的基本轮廓:第一位是欧阳修,他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真正的宋代文学;第二位杨万里(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当江西诗派末流弥漫诗坛时,他自创生动活泼的诚斋体,扭转生硬晦涩的诗风,成为南宋诗歌转型的关键人物;第三位文天祥,以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发为感人至深的诗词,成为宋代文学光荣的殿军。


江西南昌腾王阁夜景。


滕王阁下脚踏七星的人,倒立着走路。

  等我到了吉安市吉水县湴塘村的时候,看到那里的山水、田园和农家生活,于是明白,杨万里那清新优美意趣无穷的诗歌,原来都与家乡有关。这是一个迷人的古村落,小桥流水,青砖黑瓦。杨万里的坟墓坐落在村尾的小山岗上,青松翠柏,宁静安详。墓旁一块石碑上,刻着他脍炙人口的绝句《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尽管墓前一对石人失去了头颅,我还是觉得,这是世上最更安详的坟墓——他的后裔仍然住在湴塘,一代接一代,祭祀和守护祖坟。


雨后的庐山牯岭东谷,溪涧潺湲,古松参天。


宋代江西拥有260所书院,为当时全国之最。坐落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因宋代理学家朱熹亲订洞规而闻名天下,号称古代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村部附近坐着不少闲人,我打听祠堂在哪里。“祠堂?村里有十几个,你找哪一个?”一位怀里抱着孩子的小媳妇说,看我惊讶的表情,与其他人讨论了一下,最后告诉我,“我们村里有七八个祠堂。”


修水宁州镇的陈氏故居因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人而闻名。晚清同光体赣派代表诗人陈三立,正是师法乡贤黄庭坚,而陈家上门女婿欧阳国泰今天仍在写旧体诗。

  我找到先贤祠,又叫“杨氏忠节总祠”,门前两株高大的香樟树,一方铁皮牌子写着树龄800多年。50岁的杨全庚骑着摩托车过来,用钥匙打开门锁。祠堂很大,前几年重新修过,地板用青砖立砌,白石灰墙面,显得素净。陈列室里有一套清刻《杨万里诗文全集》雕版,据说共1941块,整整齐齐摞在木框里。如今没人再用雕版印书了,这些雕版在默默老去中积满尘埃。然而,一个家族对伟大先祖的膜拜之情,尽在其中。


吉安白鹭州书院,文天祥曾就学于此。

  湴塘村近300户,全姓杨。杨全庚介绍说,他们的祖先杨辂唐末来湴塘开基,传11世到杨万里,他自己则为38代,“整个江南的杨氏都是我们这里发出去的。”我问外姓来住怎么办?他干脆地回答:“我们这边大村都是一个姓,他们来我们也不同意。”


铅山县的永平古镇在鹅湖山北麓,桐木江与紫溪在这里交汇,水陆交通发达。横跨桐木江,始建于唐代的大义桥,留下过多少来往于鹅湖书院的宋代文人儒士的足迹。


铅山河口镇古浮桥。

  吉安文化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章与道德并重,所谓“庐陵为文章节义之邦”。吉安人敬仰的人物,不但诗文做得好,还是品德人格的典范,吉安乡贤“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乂、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都是这种类型。作为宋代文学殿军的文天祥,则将庐陵文章节义的传统,推上了巅峰。


宋代笔记小说大师洪迈的墓地,位于鄱阳县双港镇蒋家村附近的龙吼山白虎嘴。草丛里躺着的这些石人石马,都是从山腰洪迈墓前滚落下来的。

  越是动荡的年代,愈见吉安士子的风骨。宋元鼎革之时,文天祥不屈不挠抗元的数年时间里,他的身边聚集起刘辰翁、王炎午、邓剡、赵文等一批吉安文人,形成一个相互砥砺、共同提升的群体。


江西鄱阳县东流水桥姜夔出生地。


鄱阳学者姜清水站在他建造的姜夔纪念墓前介绍周围十几个姜氏后裔组成的村落,他在此已经成功的组织了清明姜氏的祭祖活动。


  王炎午与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关系。文天祥在广东被俘,元兵将押解上燕京,正好途经吉州。王炎午急了,连忙作了一大篇《生祭文丞相文》,抄写数十本,每字大如掌,在驿站、码头、山墙、店壁到处张贴,希望文天祥看到。


江西九江庐林湖晨雾。

  “生祭”的意思,是催文天祥速死。他历数文天祥该死的理由,荡气回肠:“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祖奠之荣;奉母极东西,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子胥脱走,可死。”该文最后说:“呜呼!四忠一节,待公而六。为位其间,讣则哭。”意思是我们就等着你成为第6位庐陵忠烈之士了。


吉水县湴塘村的“杨氏忠节总祠”。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村的晏殊家庙。

  这篇繁体竖排的长文被复制放大,展示在吉安县簇新的文天祥纪念馆里,密密麻麻,墨迹有些模糊,表明这只是一个旧式文人的想法,但它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用声光电再现的历史场景。作文逼同志速死,堪称天下奇闻,然而却道出了吉安文人的共同心声。


江西上饶市国税局一行人正拜谒辛弃疾墓。


辛弃疾卜居铅山县稼轩乡期思村时发现此泉,在此修建新居。

  他们提心吊胆,生怕文天祥变节,玷污了庐陵士风。经过漫长的关押,文天祥终于死了。王炎午又作《望祭文丞相文》,高度表扬:“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讲究文章节义的庐陵,因为文天祥的死,有了自己的第6位文化英雄。


上饶市城外的带湖,为辛弃疾长期落职闲居之所。

  高大的全身塑像,宏伟的衣冠冢——吉安县的文天祥纪念馆,是我在江西见过的最豪华的纪念馆。文天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在《宋诗选注》里,钱钟书评论文天祥的早期作品“可以说全部都草率平庸”,国破以后,起兵抗元,向死之心将他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才产生了“极沉痛的好作品”。从诗歌史的角度看,文天祥的成就当然不如黄庭坚,但他的诗歌更能感动我们。莫非,文学的真正价值,果真如庐陵人所认为的,在于文学之外的忠义、气节、风骨?


赣州市区北部的郁孤台,因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宋代名人留下的诗词而名扬天下。

  我觉得,江西的宋代文学,不妨说中国的宋代文学,以文天祥的慷慨悲歌作为压轴之卷,堪称结局完满。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个文学史上巨匠迭出开宗立派的时代,被蒙古铁骑踏碎,成为绝响,对于江西如此,对于中国亦如此。留给后世徐徐品味的,除了众多的名篇杰作,恐怕还有绵延不绝的黍离之悲吧。


含鄱口雾凇远处是五老峰,宋代江西那些光耀千古的文学大师们都曾经吟诵过这座山峰。

  此行江西,我试图寻找宋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例如移民开发次序、南北干道带来的交通改善、文坛领袖的乡谊、发达的文学家族、士人的独创精神、学者文人间的交流、水运与文化兴衰……等等,这些都是理由,但又不全面,还会遇到许多反例。例如我们说南北干道造就了江西文化的起飞,如果考虑到交通死角福建——其宋代文化之发达不亚于江西,就要略带保留。有人强调江西书院文化的作用,但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人均未接受过书院教育。事实上,精神现象很难用社会现实来解释,不能过于执著。或许,文学有自己的神秘宿命,它突然发生了,彼时此地,如同一道闪电点燃了山林。面对奇迹,我们惊叹。如此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18-9-1 17:16 | 只看该作者
为你点赞,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3 04:58 , Processed in 0.1454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